2020 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绝杀预测”
【马哲】
【1】辩证法模版(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1-34 题(2)(3)(4)(5);2-34 题(1)(2);3-34 题(2)(3)(4);4-34 题(2)(3);6-34(2))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方式,即运动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看问题。
(1)把握事物普遍的内部联系,承认事物是发展的永恒过程(材料可命制五大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等)。(2)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材料可命制“讲求斗争艺术”、黄河治理、精准扶贫、垃圾处理等),即:第一,坚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①促成对立着的矛盾双方相互平衡、协调、合作,达成和谐状态(材料可命制“黄河治理协调水沙关系”);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成事物向有利方向转化(垃圾变废为宝);坚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善于多角度、差异化、一分为二看问题、逆向思维看问题。第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可命制精准扶贫,“精确滴灌”,“绣花功夫”扶贫等)。第三,坚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顺序(材料可命制“先试点后推广”等)。第四,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第五,科学认识内因和外因,重视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根本动因和依据作用(材料可命制扶贫中“输血”改为“造血”等)。第六,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扬弃观点(垃圾有的处理,有的再利用)。 第七,要坚持适度原则,坚持底线思维,防止事物向不利方向发生质变。(4)善于从偶然机遇中揭示必然性规律。(5)善于多掌握因果关系,尤其是同果异因的情况,增强工作预见性。(6)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2】唯物论(可结合人与自然关系、垃圾分类处理、生态文明问题考查,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
1-34 题(1);3-34(1))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人与自然界的不和谐, 是人的不当的实践方式引起的,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坚持合规律性(即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即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3】认识论模版(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5-34 题;6-34(1))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的发展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在第一次飞跃的过程中,应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其进行辩 证思维的加工。(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体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的无限循环和前进上升。(4)在此过程中应坚持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结合。(5)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认识正确与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成为真理。(6)在真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个要单背,见下)。(7)
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发扬创新精神,突破定势思维,勇于促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8)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
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谬误转化成真理:真理和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是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一旦超出条件,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同样的,在一定条件下,谬误也能转化成真理。所以,要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使得本已造成的错误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历史观(材料可命制“国家英模表彰”)
(1) 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历史进程的影响者,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 加速或促进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 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文化是先进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凝聚社会强大精神正能量,推动社会发展。
【毛中特】
【注】一、二、三、四、五是一级重点,一、二、三是重中之重。一、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1-35 题)
【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可以考《毛中特》,也可考《史纲》,考生需分开准备,史纲考法见《史纲》部分二
【题干关键词】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的成就+新征程新伟业新举措
1.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的成就
为什么说“70 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奇迹)”?
【同类问题】如何理解“70 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70 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①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中国人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发展,党和国家各项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军队国防建设、港澳台工作和大国外交取得新成就。③绝对贫困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迎来光明前景,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纪东方。
2. 新征程新伟业新举措
在“跋山涉水”的新时代新长征路上,如何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①前进征程上,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②前进征程上,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③前进征程上,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在新时代的今天,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
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特制度+国家治理现代化(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3-35 题)
【题干关键词】中特制度优势(制度自信原因)+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全面深化改革主轴(总目标)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为什么说“新中国 70 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
根本保证”?
【同类问题】为什么要坚持“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 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第 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第三,是能够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 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2. 如何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之
间的关系?
【同类问题 1】如何理解“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的关系?
【同类问题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和国家的“治理效能”之间的关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 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
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3. 为什么“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
【同类问题】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要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坚持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和总目标, 第一,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二,有利于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第三,有利于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三、人民政协成立 70 周年(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2-35 题)
【题干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制度体系(新型政党制度)+协商民主
1. 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
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同类问题 1】为什么说“实现民主政治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中国式民主
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
【同类问题 2】如何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真实的权利,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维护中国人民 的福祉。事实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 人民政协是新型政党制度
为什么说人民政协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 伟大创造。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 的制度安排。70 年来,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人民政协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3. 协商民主
说明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如何体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个“人民民主的真谛”?
【同类问题 1】为什么说“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
式和独特优势”?
【同类问题 2】为什么说“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
主的内涵”?
【同类问题 3】为什么说“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第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我国协商民主以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为支撑。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全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特优势,①它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
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②它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③它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④它有利于保持党同
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⑤它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⑥它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
越性。所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真正体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个“人民民 主的真谛”。(结合问题作总结回答)
四、经济治理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4-35)
【题干关键词】目标: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 创新+重点: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1. 目标: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同类问题】为什么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1)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 现了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变化的必然要求,三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2. 路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为什么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建设现代化经济
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原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课
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 的迫切要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措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第二,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四,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五,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第六, 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3. 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什么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及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类问题】为什么说“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 国品牌转变”?如何实施这三项重大“转变”?
原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 供给侧。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 足带来消费能力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 衡跃升。
措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供给质量。第三,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第四,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最终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子问题】为什么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
供给侧改革的“加法”是指补齐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增加公 共产品供给,做好公共服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的“减法”主要是指,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清除过剩产能、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处理好“加法” 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4. 新动能(核心):创新
为什么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以及如何理解习近平
指出的“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即如何推进科技创新?)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 趋。从我国国内看,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核心位置,始终坚持走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建设国 家创新体系。
5. 重点:制造业+实体经济
如何理解习近平强调的“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避免经济发展出现“避
实向虚”现象?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去杠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现代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推动金融、资源、政策向实体经济聚焦,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 避免经济发展出现“避实向虚”现象。
五、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胜利
【题干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三大攻坚战+区域发展战略
1. 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树立新发展理念?
进入新时代,必须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 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 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 引,对于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 大指导意义。
(选择性背诵: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 题。)
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要打好三大攻坚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当前, 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复杂严峻,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内部外部各个领域的风险挑战,确保发展行稳致远、国家长治久安。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真正解决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第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期待。
3. 为什么要把区域协调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
第一,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的重大抉择,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安排。第二,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联动发展中,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第三,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实施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六、社会治理现代化:(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6-35)
【题干关键词】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基层治理
1. 为什么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以及如何实现十九大报告指出的
“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同类问题】如何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十三亿人有更多
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做到: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 入水平。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2. 说明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如何构建全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同类问题】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管理需要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①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 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②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 理、源头治理。③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⑤加强社区治理体 系建设。
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枫桥经验”,说明为什么“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最后一
公里”在社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
50 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这对于当前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要 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第一,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
的服务和管理。第二,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第三,要加强人口服务管 理。第四,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七、政府治理现代化:(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5-35)
【题干关键词】转变政府职能+民营经济+“两只手”都要用好
1. 为什么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 发挥政府作用,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 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第一,合理配置管理部门职能。第二,深入推进 简政放权。第三,完善市场监管。第四,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第五,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第六,提高 行政效率。
2. 如何理解习近平指出的“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
人”;“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同类问题】说明为什么要重点对小微企业减税降费?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 础。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4 个“是”)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3 个“没有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为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正是中央对民营经济提供的政策支持。
3. 如何理解政府的“放管服”改革要“以政府的权力‘减法’换取市场的活力‘乘法’”(或加法)?
【同类问题 1】如何理解“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简政放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同类问题 2】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同类问题 3】如何理解“‘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就是政府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要用好,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第一,要切实发挥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第二,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 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讲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管出水平, 推动市场和政府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八、有时间看一看:文化治理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参见《终极预测六套卷》6-35)
【题干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文化“两只手”
1. 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同类问题 1】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同类问题 2】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 厚的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 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团结凝聚全体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 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文化强国的内涵: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
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措施:第一,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第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三,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五,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 如何“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一 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提高文化 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市场主导,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 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