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之前须要了解导师的情况吗?

这个是必须的。一般来说, 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你未来的导师。 导师的经历、当下的工作状况、学术研究情况、师生相处情况。导师的经历主要是指导师的籍贯、学习经历、 工作经历; 当下工作状况主要是指职称、是否兼有行政职务;

学术研究情况是指导师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在其研究领域的学术立场、学术研究风格; 师生相处情况指导师对学生的态度、原则、要求以及日常交往情况,甚至导师生活中的某些个人喜好等等,这些情况主要从日常教学和师生交往(尤其是节庆日公共活动) 中了解。

如何联系导师呢?

邮件是最好的方式, 须要注意邮件的格式。

打电话也可以, 但要事先准备好谈话的提纲, 并注意打电话的礼节。

89.用邮件联系导师须要注意什么呢?

用邮件联系导师时, 首先要特别注意邮件的写作格式和用语。邮件格式正确与否,显示的是你个人的职业素养, 用语准确与否显示的是你个人的文化素养。

其次, 关于邮件的内容很重要。联系导师主要是告诉导师报考他研究生的信心以及决心, 其次是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可塑性, 再次是给导师留下好的印象。

最后, 写邮件时要特别注意内容的结构与逻辑性, 切记要反复打草稿, 直到你搞清所写内容之间的关系。

导师不回我的邮件怎么办?

导师一般都不会回邮件, 除非你先前和他有过交流。

即使你遇到了不回邮件的情况,也不要着急。不回邮件的可能原因很多, 而你前面一封高质量的邮件如果已经让导师看过, 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也会有助于你的成功。

电话联系导师须要注意什么呢?

如果你一定要打电话, 可以参照如下的流程:

1)编制与导师电话沟通的内容提纲, 包括开场问候语、 问题大纲及结束语;

2)如果是手机联系, 要先发短信告知, 简单介绍自己, 并询问他接电话是否方便;

3)得到导师回复确认后, 隔 3~5 分钟再拔打, 但时间间隔不要过长。 如果导师表示现在时间不方便, 可以再以短信形式进一步沟通方便的时间, 导师确认后, 自己再以短信形式回复,表示谨记,会在约定的时间打电话(注意可以表示正式沟通前,会再短信与导师确认一下);

4)如果导师没有回复短信, 隔段时间再发, 如果还不回, 请别再用电话联系;

5)如果是联系导师的办公电话, 可以在工作时间拔打。 须要注意的是: 首先要询问问对方是不是 XX 教授 (事先了解其正确的职务), 得到确认后, 简短表明本次电话的意图, 并询问导师是不是方便。如果得到肯定回答, 则按事先拟好的提纲沟通:如果导师表示不方便, 可以约一下时间, 表达沟通的意愿。

与导师沟通什么内容比较合适呢?

沟通的内容一般来说是由你自身的情况来确定的, 但下面的内容可以做参与。个人基本情况 (如姓名、年龄、性别)、学习情况、毕业学校 (非应届生可介绍工作单位与经历)、 本科所学过的主要课程、毕业论文题目与要点、曾经阅读过的主要书籍、研究方向和兴趣等。 若导师有兴趣, 便会增加成功的机率。

我想提前去见导师, 能见到么?

这要看你去见的导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他是否愿意接见你。

行动之前, 一定要与导师进行沟通确认 (建议沟通的时候采取委婉的方式), 如果得到确认, 即可去见。如果导师表示不方便, 则最好不要去见了。

联系导师时有哪些忌讳的地方

1)忌讳之一: 过分向导师了解某些信息

导师能理解考生迫切的求学心情, 但决不能容忍过分的要求, 尤其不要表现的急功近利。

一些初试合格的学生, 会通过电话、 邮件、 乃至导师的同事、 熟人来了解复试的内容、 复试导师的组成等等。 绝大多数导师对此是反感的, 因为这不利于了解考生的正确情况、 不利于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生、干扰了正常的招生工作。据了解, 大部分导师不但不会泄漏复试内容, 反而对这些考生会有一些抵触反感情绪。

2)忌讳之二: 过于频繁地联系导师

虽然考生确实有必要与导师联系, 但提醒考生一定要注意频率。如果反复打电话与导师联系, 可能影响导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乃至影响导师的正常工作与生活,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忌讳之三: 询问毕业后就业问题

就业是学生的大事,但不是导师的头等大事。作为导师,更关心考生对学术的追求,因为他们是知识传授者而非工作介绍者。 不要因为一个不是现在的问题, 让导师对你失去兴趣。

4)忌讳之四: 探听导师隐私并让导师知晓

了解导师的信息, 决不是要探寻导师的隐私。 让人知道你在探听他的隐私, 那么他会怀疑你的品德, 因而会留下极其负面的影响。

5)忌讳之五: 第一次接触不太成功后的消极自我暗示

有些考生在第一次与导师接触后, 感觉导师不够热情, 或者觉得自己表现不好,给导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便消极悲观, 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导师第一次和陌生学生接触时, 不会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倾向, 因此不必过于在意导师的热情程度。切记, 第一印象固然重要, 但即使第一次接触不顺利, 在进一步的联系中还可修复第一次的不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