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考研热”一直是热门现象,同时,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往届生,他们的考研动机也是五花八门。那么,到底什么是考研动机?这与考研成功又有何关系?
小编认为,与满足人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在学习动力因素,它往往转化为个体学习的意向、愿望 和兴趣等,这就是考生的动机。就此来看,考研动机不外乎四种类型,下面将逐一进行解释。
其一,对于学术和科学研究的追求,这是部分考生的动机。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建立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一类考生,他们的考研动机就是致力于学术和科学研究,是出于内心的自主选择。这一类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后大多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也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实现学术理想和抱负。这类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足,自主学习能力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需求空间、学习环境和物质保障。
所以,这一类考生和就读的研究生最容易取得成功。
其二,很多考生的考研动机就是为了获得一张高学历文凭。
随着高校的扩招,研究生教育变成普通大众自主选择接受教育的权利,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将高学历等同于高级人才或高收入、高级职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奢望通过学历教育这一把钥匙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当然,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后,学生会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取得一定成绩,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获得更大的成就。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部分学生单纯追求学历,强调应试,忽视主观意愿、职业规划,入学后忽视自身学识与能力的提升,随波逐流,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一类考生取得考研成功的的几率也是较大的,但几率不如第一类考生。
其三,考取硕士研究生,很多考生将此视为改变现状和满足现实需求的途径。
很多学生都是出于“改变个人现状”这一动机而最终选择考研。知识就是力量,通过获取更多的知识可以实现命运的转折,原有状态和现实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原所在城市、所在院校、所学专业的不满意;对自身条件的不满;对现所从事工作的不满意;更新知识,升职的需要;出国或继续深造的需要;实现父母愿望的需要等等。
应该说,这一类考生的成功率也还说得过去。
其四,许多考生有规避风险倾向,不想轻易就业,用考研的方式暂缓就业。
高校毕业生将全部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招生规模的持续增大,一味追求学历教育,这就使得劳动力市场局部性、地区性、行业性出现供大于求的现状,不少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既然如此,考取硕士研究生则成为不少本科生的规避风险的选择,既可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也能提升学历与学识水平。不同的入学动机反映了不同的入学意愿,考研成功率也就大不相同,奔着学术研究而去的考研学子最容易取得成功,原因很简单——考研动机和研究生培养目的一致,在初试和复试环节都有很大的优势。
同时,小编还要提醒: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要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努力探索一条有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个体自主选择的双赢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