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今年带来了一份有关研究生招生指标权限的提案,在这份提案中,易建强认为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分配招生指标的方式不尽合理,应该将研究生招生指标的决定权完全下放给各招生单位。
易建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在两年前就想提交这份提案了,但是一直不好下笔,但是目前这一情况已经越来越严重,所以在今年提交了这份提案。
中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每年的总量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确定的五年、十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安排建议,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执行。
在提案中,易建强表示教育主管部门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法,分配不尽合理的招生指标给各招生单位。结果是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高校,每年的招生指标都不够,且不均衡,造成有些单位的导师们需轮流隔年招生,有些单位的导师甚至两三年都轮不到招生名额。
以2020年数据为例,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51万人。2020年考研扩招后,报录比约为3.4:1。
“由于推免生已经占去相当部分的计划招生名额,考生们需要去竞争扣除推免生所占名额之外的剩余招生名额,因此实际报录比还将大于上述比例,造成绝大部分考生想继续深造而不能,”易建强在提案中表示。
从整体数量对比来看,2019年中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91万余,2020年扩招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将分别突破100万和10万,总量与美国持平,但考虑到两国人口规模的差距,易建强认为目前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易建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的问题一是博士生指标普遍不够,二是硕士生指标分配不合理。如果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各导师的具体需求来确定,总数可能会增加一些,还能够更合理的满足学校、导师和国家三方面的需求。“现在的现象是,带不过来的还得继续完成指标,尚有余力的反而没有招生指标”易建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基于此,易建强在提案中提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将研究生招生指标的决定权完全下放给各招生单位;二是设置合理的导师人均每年招生名额上限,比如如在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条件下,每位硕士生导师每年可招收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4名、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可招收博士研究生不超过2-3名;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宽进严出,上级主管部门继续加大对学位论文的抽查,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导师、学科、单位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如对未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收回其学位期证书、对出现问题的导师采取一票否决制取消其招生资格、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或学科责令停招一年、对出现问题的培养单位进行警告甚至撤销招生资格等。
针对研究生招生指标管理方式的提案或建议并非第一次出现在全国两会中,2019年教育部曾答复过《关于逐步放开研究生招生指标控制的提案》,在答复中教育部表示,当前普通本科、研究生年度招生计划的审批下达,是各级政府履行核定办学规模法定职责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央和各地财政教育项目年度支出的主要依据,在当前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经较大、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计划管理也是稳定地方和高校发展预期,防范高等教育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手段。
教育部还表示从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治理经验看,政府对高等学校、特别是公立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进行管理和调控,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当前,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制定中长期事业发展目标时,局限于当地情况,对全国和周边省份情况的兼顾不够,与国家宏观目标和发展节奏差距较大,不少省份存在不顾办学条件和质量、不顾社会需求,片面追求规模增长的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
对此,易建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其提出的提案与教育部此前的回复并不冲突,各单位可以提前确定预计招生计划,再向教育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