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意见》的印发标志着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关于如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研究生层次的人口资源转变成人才资源,笔者认为,应从“三个优化”确保实现研究生质量型扩招、方向不变、质量不降、为国育才的改革方向与发展路径。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结构优化。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担负着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结构优化,一个层面意味着转变重视智育、知识与技能至上的传统认知,另一个层面意味着转变“思想政治不可教、不需育”的传统思维。特别是疫情下的全球格局变化,以及近年不断爆出的研究生道德与心理问题,都反映出研究生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研究生教育不能让学生一味陷入绩点的竞争,更重要的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学校层面,注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调整,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实现价值引领和课程自信;教师层面,注重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行素养、理论水平和教学方法,改变“书本式、说教式”等单一机械的教学方式,探索有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思政教育方式,注重言传身教的显性作用和隐性影响,德才并育。
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助力教育质量的内涵优化。学科专业调整是社会知识结构变化的体现,新学科的诞生和传统学科的消退也是知识整合和社会需要变化的结果。自然科学的突破和创新、公共卫生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越来越依赖于交叉学科及其动态发展。因此,研究生教育继续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一是要求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及时回应社会与市场需求。转变研究生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研究生学校毕业无法快速适应工作的专业要求等问题。例如本次疫情暴发后,应急管理学科的建设,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成为一次有益的尝试。二是前瞻未来发展趋势,注重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与跨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处理好文科与理科的关系。如“强基计划”中重点关注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等,以及“国产芯”自主研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三是发挥学校学科积淀和优势,在专业设置、学科调整、体系规范等层面提供应有的智力贡献。同时,给予学校招生和培养的专业自主权空间,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
加快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培养质量的过程优化。因为我国是以“学科专业”作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组织的基础框架和管理手段,“学科目录”在学位点审批、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制定中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指令性,学科专业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科研为主的培养模式,必须遵循其学科的逻辑和范式。
因此,在学科专业调整的基础上,培养模式也必须及时随之改革。首先是应坚持“变与不变”的原则,建立专业与招生动态调整机制。“变”是根据国家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变革和市场经济发展而动态调整,“不变”是坚守、坚持对基础学科等冷门、“没钱途”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动态调整”是指根据高校教育资源承载力、应届考生数量、区域人口分布、专业人才需求量、区域综合发展等多元指标,进行动态调整和精准调控。其次是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实践性、学科课程加强实用性。分类进行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注重培养学术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上,进一步深化科、教、产融合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