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考研已经只有3个月左右了,马上就要开始考研预报名了,同学们准备考了吗?下面是9月以后的考研重要节点汇总,请考研的同学留意。
9月统考生进入预报名阶段,推免生进入报名阶段
教育部会公布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招生考试公告,确定初试时间、初试科目、报名要求等。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报名要求。
省级招考管理机构、招生单位、报考点会发布网报公告。应届生可登录全国硕士生招考网报平台进行预报名。
目前【研招网】上的时间还没有更新2024年的具体时间,去年2023年的预报名时间是在9月24日-9月27日的每天9:00-22:00,按照往年的经验来讲2024年的也会是在这个时间段。
而有的学校已经在招生简章中明确了24考研的网上预报名时间,最终的准确时间还是得以教育部公布的信息为准。
什么是考研预报名?
每年正式报名前,研招网会开通预报名通道,预报名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考生了解报名流程,另一方面则是缓解集中报名造成的网络访问高峰。
建议能预报名的可以提前操作进行预报名!
每年,都有人在名单出来后,才发现自己没有报名成功,重新报名,也有因为没有看到通知信息错过报名时间的,导致无缘考试。
比如去年的深圳大学就发布《关于2023年硕士统考报名不符合我校报考条件的重要提示》,有241个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
现在你知道预报名有多重要了吧~
往年学姐为大家也解答了一些关于预报名和正式报名的区别,同学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主要有:
1、 预报名成功之后,还需要参加正式报名吗?
如果目标院校、专业不做更改,不需要重新申报。
2、往届生可以参加预报名吗?
所有应届生均可参加预报名,并非所有往届生都可以参加预报名。全国大部分地区应、往届生都可以参加预报名,只有个别省份无法参加。
2024考研信息请关注各省市及院校信息,所有往届生要注意网报公告信息,查看自己所在地是否允许往届生参加预报名。
3、 预报名后,目标院校还能更改吗?
可以修改预报名时除报考单位、考试方式、报考点以外其它的报考信息。
9月份怎么复习?
9月份这个阶段的复习,进入冲刺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继续进行大量真题和模拟题的练习,同时要注意分析错题和难题,把重点放在自己相对薄弱的科目上。根据大纲要求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梳理。
10月正式报名开始,完成报名并缴费
正式报名开始。具备报名资格的考生可登录全国硕士生招考网报平台完成网上报名及缴费。
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在网上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注意事项和报名要求:
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10月份怎么复习?
建议对所有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巩固训练。多进行真题练习,积累解题经验。这时候也可以每周安排一到两次模拟考试,并且要把重心逐渐转移到专业课上,增加专业课复习时间,重点复习核心概念和重要理论。
这个阶段大家已经开始感觉到明显的疲惫和焦虑,要注意心理调节,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
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11月统考网上确认工作结束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考试近在眼前,此阶段我们要全面巩固各学科需要记忆的内容,重点复习前期学习中的重点知识点和难点。熟悉各科的解题技巧和策略,注重时间控制和解题顺序的选择。再次回顾和整理之前做过的真题,注意总结真题的解题规律。尤其不要熬夜复习,提前规划好考前的作息时间。
12月下载打印准考证,参加初试
12月中下旬,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准考证,使用A4复印纸自行打印。
考生应当在考前10天左右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12月份同学们也要参加初试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可以再次强化前期复习阶段遇到的重点难点,模拟真实考试环境和流程。进行综合性的复习和训练,培养综合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率。
在考试前几天,适度调整复习强度,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进行适度放松运动,保持最佳的状态迎接考试。
也要妥善保管个人网报用户名、密码及《准考证》、居民身份证等证件,避免丢失造成损失。